欢迎访问贵州大学传媒学院
“桥”见最美村庄,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7月8日至7月12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乡村发展,投身振兴浪潮,贵州大学传媒学院星桥实践队前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开展为期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北盘江畔的花江村是实践队此行的主要目的地,花江村与北盘江命脉相连,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随着“世界第一高桥”在这里拔地而起,一场“桥”与乡村的“约会”缓缓展开,实践队也在短短五日内完成了与“桥”的三次邂逅。
01“桥”见历史,架起商旅的贸易桥
商旅不绝,马鸣萧萧。实践队队员们伫立江岸,商旅们的私语、商队马匹阵阵脚步仿佛萦绕耳畔,小花江那段繁华历史记忆透过斑驳的摩崖石刻、沧桑的茶马古道涌入脑海。“飞虹锁天”“功成不朽”“万缘桥”“屹然大观”等摩崖石刻蔚为壮观。其中,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修花江铁索桥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建花江铁索桥记》《重修铁索桥功德碑记》《炳堂蒋公军门大人新建花江桥成纪石》等石刻清晰地记载了贵州提督蒋宗汉(俗称蒋军门,字炳堂,云南鹤庆人)会同济公盐号筹款捐资倡建铁桥的过程。蒋炳堂乐善好施,在崇山峻岭间架起沟通了两岸的桥梁,为往来的商旅提供了便捷的通道,让茶马古道茶香更为悠长。
如今,花江铁桥虽不再如当年“使者僧侣相望于道,商旅仕宦不绝于途”,但其中厚重的人文情怀,仍然润泽着小花江这片沃土,并给小花江村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2012年,花江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中国传统村落,随后在2019年又被国家民委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近年来,花江村围绕旅游产业化,加大古村落保护,依托铁索桥、摩崖石刻、茶马古道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在发展过程中,花江村始终将乡村旅游与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相协调,全面助力百姓增收致富。在2022年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全国高端学术论坛上,小花江乡村振兴实践被选为优秀案例进行了展示,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02“桥”见情谊,建起军民的连心桥
“挥戈者相守关岭,断后阵,机关算尽未得逞。”张爱萍将军利用居高临下之势,成功阻击敌军,彰显了红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伟气魄。1935年4月16日至23日,红军过境贞丰这八天七夜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甘蔗上的铜元”“香炉里的银元”“难忘的红军钟”等等感人至深的事迹,早已被贞丰人民口口相传,烂熟于心。80多年岁月流转,红军在小花江留下的长征精神与军民间的动人鱼水情,已深深根植小花江人民的红色基因当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近年来小花江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打造“红色+旅游”新模式。2021年,花江铁索桥列入贞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目前已建成小花江红色文化研学基地、花江铁索桥阻击战阵地遗址陈列馆、红军泉、红军小道等众多红色景点,为贞丰县增添了一张亮丽的红色名片。
在花江铁索桥红军阻击战遗址陈列馆,星桥实践队队员们追忆红军在小花江的峥嵘岁月,感受红色种子在这片古老而秀美的土地生根发芽而至枝繁叶茂的过程。星桥实践队队员娄菲在参观研学基地后感慨道,“当我置身于小花江时,感受到它浸透着革命先烈的血与泪,展厅中的每个展品都承载着他们的奋斗与牺牲,展示了红军在此地波澜壮阔的一页,那些用血肉之躯铸就的历史功勋托举了今日的安宁。今天,我们仍能在这里追寻到片片散落的红色印记,它们是栉风沐雨的热血红,是舍家为国的旗帜红,今后也将成为照亮千家万户的中国红。作为青年大学生,当以青春韶华绽光芒”。
03“桥”见振兴,筑起村民的致富桥
“中国桥梁看贵州,贵州桥梁看花江”这是星桥实践队关于花江峡谷大桥最深刻的印象。横跨“地球裂缝”——花江大峡谷,桥高625米,跨径为1420米,不仅是中国桥梁史上的新高度,也是贵州的又一桥梁奇迹。7月10日,实践队乘坐工程电梯,站在这座高桥的最顶端,呼吸距离地面625米的空气,感受来自世界第一高桥的独特魅力。
花江峡谷大桥的“世界第一高”意味着修建时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为了实现桥梁建设的高精化和智能化,项目承建方六安8标采用了许多前沿技术。实践队在对第二工区负责人罗桂林的采访中得知,这座大桥的修建中采用了风观测激光雷达、智能养护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成功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目前项目正在顺利推进,大桥预计2025年6月全面建成。值得一提的是,花江峡谷大桥并不只是一座单纯仅供车辆通行的桥梁,它的修建从一开始就融入了 “桥旅融合”思维,罗桂林向队员们介绍到他们“准备在桥的上方修建空中餐厅、玻璃栈道、高空蹦极以及酒店,让游客感受到世界第一高桥的高度”。未来伴随着世界第一高桥兴起的,还有世界级的桥旅融合休闲观光综合体。实践队员们在桥上鸟瞰着最美花江村,而花江村民们站在桥下期望着乡村振兴后的模样。这座世界第一高桥的修建加快了花江村乡村振兴的步伐。一位不愿具名的村民告诉实践队队员,“自从村子里实行‘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来村子里旅游的人多了,村子也火了起来!我相信花江峡谷大桥修好以后,花江村的发展潜力还能更大。”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许多花江村村民每每说起这座桥,眼神里总是饱含激动和期待。在他们眼中桥不再只是一条冰冷的通道,而是一条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站在桥梁上看振兴,在振兴路上见桥梁。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对蕴含着丰富旅游资源的花江村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项挑战。为进一步了解“桥旅融合”议题,7月11日实践队与贞丰县融媒体中心以及文体广电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展开深度交流。贞丰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吴安表示,将利用好融媒体中心这一窗口,坚持移动优先、内容为王的理念,将包括花江村在内的贞丰旅游资源宣传好、推介好,让“神奇山水,浪漫贞丰”这张名片更加深入人心。贞丰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民族文化旅游中心负责人、四级主任科员杨延芬针对“桥旅融合”发展情况,指出贞丰县将继续规划和推进 “桥旅融合”相关项目,利用“桥”这一媒介将贞丰故事讲给中国、讲给世界。
从茶马古道这座贸易大桥到红军长征这座军民连心桥,再到花江峡谷大桥这座振兴之桥,每一座桥有每一座桥的功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心中有一座桥,它算不上多么的高大、雄伟,只是它站在那里,我便遇见了历史,‘桥’见了未来!”。在为期5天的短暂邂逅中,星桥实践队与桥梁结下了不浅的缘分。实践队队员们“自找苦吃”,深入一线了解花江村与“桥”的前世今生,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发挥所长,增长才干,做好花江村桥梁故事的“传声筒”,以青春之力助力乡村振兴。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