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大学传媒学院
2025-09
2025-08
8月21日,贵州大学传媒学院主办的“全球治理视阈下的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学术工作坊在贵州安顺举行。《媒介批评》主编、同济大学教授柳珊,《中国出版》副主编袁舒婕、《中国编辑》首席编辑马伊颀担任评议人。工作坊由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唐娟、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洪长晖共同主持。本次工作坊共收到9篇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师生撰写的论文。会议伊始,唐娟对三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三位专家的基本情况以及工作坊议程安排。随后,参会教师依次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围绕主题,涉及地方文化传播、城市品牌建构、媒介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扎根地方经验,呈现出“立足中国语境、回应全球议题”的鲜明特征。(高焕静老师进行论文分享)(张波老师进行论文分享)(徐烨老师进行论文分享)与会专家从论文选题、方法、结构等方面给予了细致指导,并就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参会师生与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氛围热烈。本次学术工作坊搭建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宽了学院中青年教师的研究视野,对推动学院开展组织科研具有重要意义。文字:卢思羽图片:朱冰艺一审:张健二审:李霞三审:康莉
2024-11
11月8日下午,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之际,贵州大学-天眼新闻国际传播实验班签约暨开班式在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全媒体演播中心举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陈本荣,贵州日报报刊社副社长曹曦、我校副校长张大林出席活动。陈本荣指出,贵州大学-天眼新闻国际传播实验班是在部校共建机制下,地方主流媒体和高校联合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省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对于我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他对办好国际传播实验班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明确责任使命,厚植国际传播人才的家国情怀;二是加强资源整合,探索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贵州模式;三是倡导知行合一,提升国际传播人才的能力素养。张大林在致辞中衷心感谢省委宣传部对学校的支持与关怀,并简要介绍了传媒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他表示,在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贵州大学有责任、有信心与贵州日报报刊社携手办好国际传播实验班,为贵州对外开放提供人才支撑。贵州日报报刊社副社长曹曦回顾了贵州日报报刊社与贵州大学的合作历程,介绍了贵州日报报刊社国际传播工作相关情况,他指出,国际传播实验班是双方深化合作的有益尝试,贵州日报报刊社将与贵
2024-10
10月30日下午,贵州大学传媒学院与新闻单位互聘交流人员座谈会在我院举行。贵州日报报刊社铜仁记者站副站长陈刚、融媒体编辑中心主编王远柏、文旅新闻部主编曹雯,我院党委书记康莉、副院长唐娟,以及曾在新闻单位挂职锻炼的我院教师参与会议。会议由唐娟主持。三位报社专家分享了本学期在我院授课的体会,并提出建议。陈刚表示,新闻专业学生要具有自律、自信、自主的特性,才能更好地应对传媒行业的发展,因此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上还需进一步丰富,以此开阔学生专业眼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王远柏结合自身经历,指出新闻实务重在分析新闻实践的方法和经验,注重实践操作和应用,要加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合作,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挖掘、勤于实践、敢于发声的能力。
2024-10
10月2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系主任刘海龙应邀为我院师生做“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在贵州大学慎思楼情景模拟实验室进行,由传媒学院特聘教授、人民网原总编辑余清楚主持。讲座伊始,刘海龙教授重点强调了“知识生产”这一议题的重要性。他引用了光明日报理论版归纳的202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问题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范式变革”,并结合美国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在《作为知识的新闻:知识社会学的一章》中的论述,指出“知识”本身是传播学的重要抓手,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接着,对人工智能本身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与解读。刘海龙教授围绕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智人之上》一书谈论了存在于计算机间的现实导致的偏见与AI幻觉问题,并通过列举一系列具体事件,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多方面负面影响。针对人工智能是主体还是媒介的问题,刘海龙教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目前的人工智能我还是把它看作媒介,它离这个主体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并不是完全不可能成为主体。当跨过这个临界值的时候,当它不依赖人类的数据、知识的时候,人工智能就可能具有主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