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大学传媒学院
个人简介
刘子瑜,博士,校聘副教授。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播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国际传播学会(ICA)、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国际亚洲研究学会(AAS)会员。研究涉及当代中国媒体技术、基础设施和社会治理的交叉领域,探讨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景观和技术话语等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在迈向数字社会治理过程中形成的新现代性体验。
学术和科研简介
我博士期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当代中国数字媒介技术与社会文化变迁、国家治理、地方政治经济结构等的互动与关联。从学术路径上来说,在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基础设施研究等方面接受了扎实的训练。我的博士论文《数字之遥:数据基础设施与当代中国治理》深入考察了数字化国家治理的政治和文化历史基础,将当下基于数字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嵌入中国现代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梳理了基于传统文化、近代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以及建国后国防政治结构等历史结构对改革开放后信息化、数字化治理的影响。以“东数西算”中8个国家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的贵州贵安集群为案例,我通过田野调查、访谈、档案和政策研究等,讨论了数据基础设施进入地方治理结构的机制。这一研究通过历史性、在地性地建构基于真实中国经验的“治理数字化”案例,一方面,在理论上提炼出一种反“西方中心主义”的基于在地性的治理逻辑,我称之为治理的“感受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填补了英文学界对媒介基础设施与地方治理研究领域中国案例的空白。
我在过去几年发表了数篇中、英文的学术论文,其中2020年发表的《数据中心与媒介记忆建构》一文通过贵州大数据发展的案例,考察了在地方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主流叙事与本地历史记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索了数字化地方治理的文化叙事。同年发表的“From Invisible to Visible”一文历史性的还原了早期短视频平台“快手”在主流网络文化中与城乡二元历史的纠葛,是为数不多的对早期短视频平台进行讨论的学术研究。在2019年发表的“Commercial-State Empire”一文通过腾讯公司的案例,讨论了我国商业监控技术的兴起和逻辑,在揭示新兴的数据挖掘行业逻辑的同时,驳斥了当时西方主流媒体对刚施行不久的中国社会信用系统的偏颇报道,讲述了中国特有的改革开放时期媒介技术市场化历史。2024年,脱胎于博士论文研究的论文“Making the China Data Valley”见刊于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SSCI一区),这是国际学术界第一篇从媒介研究视角切入“东数西算”背景下中国全国大数据一体化协同系统的研究,也是第一篇将贵州省算力集群建设案例带到亚洲研究领域的讨论。这些研究从历史性、政治性、经验性的视角实质性地基于真实的中国经验与国情考察了有别于西方传统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实践,并且补充了英文学界中一些方面中国案例的缺少,特别是博士论文研究填补了国际英文学术界在媒介基础设施与地方治理研究领域关于中国数据中心研究的案例空白。目前我在谷歌学术获得了近30次的引用记录。
教学简介
· 研究生教学
o “跨文化传播研究”(贵州大学)
o “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贵州大学)
· 本科课程教学:
o “公共演讲” (美国明尼苏达的大学人文学院)
o “论证分析” (美国明尼苏达的大学人文学院)
o “媒介素养” (美国明尼苏达的大学人文学院)
o “批判媒介研究” (美国明尼苏达的大学人文学院)
社会服务
在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之外,我也积极参与学术界的社会服务与大众讨论。我先后在包括世界传播学学会年会(ICA)、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年会(IAMCR)、美国传播学学会年会(NCA)、国际亚洲研究学会亚洲会议(AASinAsia)等顶尖国际学术会议上做论文报告并成为了这些学会的会员。同时,受编辑邀请,作为审稿人参与了包括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当代亚洲期刊,SSCI一区)与Television & New Media(电视与新媒体,SSCI二区)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审稿工作。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与公众讨论。例如,我为主流媒体《信睿周报》撰稿,向社会大众普及媒介基础设施相关的传播学知识。我长期参与国内著名青年策展人龙星如和当代艺术家贺子柯联合策划的西南中国基础设施调研项目“云下贵州”及其后续调查,探索基础设施研究视阈下艺术与科技史的跨学科结合。我期待未来组织和参与更多关于媒介、基础设施、数字化、以及广义的现代性体验的跨学科活动和项目。
联系
电子邮件:liuzy@gzu.edu.cn
通讯: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传媒学院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