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大学传媒学院
12月7日上午,贵州大学新闻学专业师生70余人来到位于黔灵山公园的贵州新闻文化长廊,开展“探访新闻文化长廊,致敬新闻教育先驱”《中国新闻史》课程现场教学活动。
贵州大学2024级新闻学专业师生
来到贵州新闻文化长廊,新闻2402班的张明轩同学为大家朗读了长廊内展示的有关贵州新闻发展史的内容。
新闻学2402班的张明轩同学为大家朗读
此后,贵州大学传媒学院新闻系教师、《中国新闻史》任课老师吴妍给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贵州最早的晚报——《贵阳晚报》以及全国最早以都市命名的报纸——《贵州都市报》的历史。吴妍还给同学们重点介绍了贵州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历史:在贵州众多高校中,贵州大学中文系率先于1987年9月开办新闻学专业,为贵州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新闻工作者。
在吴妍的介绍下,同学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了解了技术进步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从传统纸媒到数字化、融媒体的转型,贵州新闻事业正不断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为公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信息服务。
吴妍为同学们讲解谢六逸先生
沿着长廊,同学们来到了展示谢六逸先生生平的石碑前,新闻2402班的张霄韵同学为大家朗读了上面的内容。
新闻2402班的张霄韵同学为大家朗读
跟随吴妍的脚步,同学们参观了位于关刀岩的谢六逸先生墓地。
在先生的墓旁,吴妍以时间为线,为同学们详细地讲述了先生的生平。谢六逸先生,1898年8月生于贵阳,是中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创办复旦大学新闻系,任首任系主任。他主编多种刊物,提出新闻记者须具备“史德、史才、史识”三个条件,一生为新闻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妍在谢六逸先生墓旁讲解
吴妍还重点给同学们介绍了谢六逸先生针对培养文科人才提出的三个特性:学术性、社会性、实用性。其中重点说明培养新闻人才特别注重的一点,即新闻学学生应对社会有敏锐的、犀利的观察,将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培养与社会对接的能力。此外,吴妍还积极鼓励学生留意周围的人与事并对接社会,从而在感知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平等独立的人格。
学生李亚虹在课后表示:“参观谢六逸先生故地,我深感其生平是历史记忆,更是精神传承。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学子,我誓将求真务实,做合格新闻人。此行是心灵洗礼,更坚定了我的信念与追求”。留学生刘鹏道说:“在墓旁,我静静地聆听着老师的讲解,深刻感受到了新闻事业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
随着探访的结束,师生们带着满载的收获与感悟踏上了归途。此次探访不仅让他们深刻理解了新闻文化的厚重与深远,更激发了他们作为新时代新闻学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