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大学传媒学院
重走峥嵘岁月 传承红色基因
感悟峥嵘三线、赓续红色精神,贵州大学传媒学院“三线火种”实践队7月19日来到成都,对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原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三线建设的见证者王春才老人进行访谈。
先锋人物
一曲唱毕,走进三线元老的内屋,旧相片贴满了四周的墙壁,历史资料堆满了每个角落。回溯至1955年,年仅20岁的他响应国家号召,从扬州工专建筑专业毕业后便投身到大西南三线建设火热中。作为建厂的年轻骨干,他和三线建设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将青春献给国家建设事业,峥嵘岁月见证着王春才对三线建设的深情厚意。
王春才老人表示,“大三线地区是从战略角度在地理位置上的划分,是相对于当时一线(沿海)、二线(中部)而言的。国家在三线布置重大项目,使国家的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有利于备战。”
睡毛毡房、吃灰尘饭、洗河沟水”。昔日艰苦创业的画面在王老的深情的讲述中徐徐展开。凭借奉献与奋斗的精神内核,三线建设者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创造出了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书写了共和国历史上这一不平凡的历程。睡毛毡房、吃灰尘饭、洗河沟水”。昔日艰苦创业的画面在王老的深情的讲述中徐徐展开。凭借奉献与奋斗的精神内核,三线建设者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创造出了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书写了共和国历史上这一不平凡的历程。
王春才老人一直专注于三线史料编著,他撰写了《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三线》、《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巴山蜀水“三线”情》等多部著作,成为一名三线建设“史料搬运工”,始终肩负三线建设文化传承使命,他以字为刃镌刻红色基因,奋进写实三线记忆。
“一生只做这一件事”。王老的一生都围绕着三线在奋斗,他终身坚守使命的亲身经历,激励着年轻一代为祖国发展而奋斗。这次实践活动是对王春才老人的一次真诚致敬,也是实践队员们学深悟透红色三线文化的宝贵机遇。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