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大学传媒学院

新闻聚焦

29

2025-08

贵州大学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基地在瑞金揭牌

7月10日,贵州大学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举行。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副馆长梁霞、宣教部主任刘俊林,人民网原总编辑、贵州大学特聘教授余清楚,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唐娟、教学科研科科长李笑楠出席仪式。参加活动的还有贵州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以及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干部职工代表。仪式由刘俊林主持。

27

2025-08

贵大传媒学院国际传播暑期实践营在香港圆满收官

2025年7 月 22 日至 27 日,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国际传播暑期实践营在香港举行。本次暑期实践营由学院校聘副教授刘子瑜博士、党政办副主任李霞带队,传媒学院17名学子参加了此次活动。在港期间,师生深入学习了国际传播的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探访凤凰卫视总部、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香港新闻博览馆等,在前沿传媒实践、百年报业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中,触摸行业温度,明晰传播使命。访学首站,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教授陈景祥与项目高级助理王一雪热情迎接学子。实践营师生先探访香港电台(RTHK),这座近百年公共广播机构从老式演播厅到数码广播中心,7 个电台频道与 1 个电视台坚守公共传播阵地,陈易安老师分享的幕后故事与工作纪录片,展现了新闻人与技术人员的默契,新媒介探索更显坚守与创新的平衡。随后研究生课程简介会上,王丹老师以“真理即美德”阐释传理学院使命,介绍跨学科课程,让学子读懂 “亚洲传媒人摇篮”的育人内核。次日,学子们到访凤凰卫视总部,大厅“凤凰眼” 标志格外醒目。在主持人墙前,吴小莉、曾子墨等主播的专业形象与 “主编凌晨四点开工” 的细节,彰显新闻行业时效担当;历史照片墙定格香港回归、汶川地震等报道瞬间

26

2025-08

“全球治理视阈下的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学术工作坊成功举办

8月21日,贵州大学传媒学院主办的“全球治理视阈下的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学术工作坊在贵州安顺举行。《媒介批评》主编、同济大学教授柳珊,《中国出版》副主编袁舒婕、《中国编辑》首席编辑马伊颀担任评议人。工作坊由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唐娟、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洪长晖共同主持。本次工作坊共收到9篇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师生撰写的论文。会议伊始,唐娟对三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三位专家的基本情况以及工作坊议程安排。随后,参会教师依次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围绕主题,涉及地方文化传播、城市品牌建构、媒介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扎根地方经验,呈现出“立足中国语境、回应全球议题”的鲜明特征。(高焕静老师进行论文分享)(张波老师进行论文分享)(徐烨老师进行论文分享)与会专家从论文选题、方法、结构等方面给予了细致指导,并就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参会师生与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氛围热烈。本次学术工作坊搭建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宽了学院中青年教师的研究视野,对推动学院开展组织科研具有重要意义。文字:卢思羽图片:朱冰艺一审:张健二审:李霞三审:康莉

16

2025-07

第十九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贵州省赛区评审会在我...

2025年7月10-11日,我院承办的第19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贵州省赛区作品评审暨国赛推优活动正式启动。来自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省广告协会等高校及单位的15名专家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审工作。评审专家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征集作品展开了有序评审。23个组别的15名专家经过严格评审,最终从进入省赛评审的2477部作品中遴选出315件优秀作品,其中118部作品代表贵州省赛区参加国赛的最终角逐。据悉,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简称“3C大赛”或“中国创意挑战大赛”),多年连续入选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由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主办。第19届大赛自2024年11月启动以来,经过持续推广与筹备,贵州赛区共收到来自全省20余所高校提交的作品3944部,再创历史新高。大赛作品征集分为静态设计作品和动态设计作品两大类别,下设视觉传达组、漫画插画组、空间设计组、动画影片组、社会创新组、数字摄影组等23个组别。大赛是我国数字艺术设计创意及电子技术创新领域综合类规模大、参与院校多、影响

18

2025-06

贵州大学-天眼新闻国际传播实验班实践成果汇报会举行

6月13日,贵州大学-天眼新闻国际传播实验班实践成果汇报会在贵州大学传媒学院情景模拟实验室举行。贵州日报报刊社天眼新闻采编中心副主任闵捷,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唐娟、教授翁泽仁,首届国际传播实验班(新闻2301)班主任刘子瑜博士参加活动。国际传播实验班六个实践小组依次展示了本学期的实践作品,并分享了实践收获与体会。邵云燕组通过“拆快递”专栏与“仿妆”系列剖析实践得失;陈灿组以《One Touch, Instant Pay》等视频展示了“反传统”创作路径;袁文静组策划“外国友人系列”,以趣味日常实现文化浸润;欧阳嘉蕾组以《肇兴侗寨》为例,阐释从“小编”到“文化翻译官”的角色进化;江心怡组融合“旗袍”与节气等元素,打造“东方秘境”系列聚焦国风;沈榆组则分享了跨文化创作与精准定位能力的显著提升。(图为各小组进行汇报)唐娟向指导教师团队致以诚挚的感谢,向同学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她指出,国际传播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敢于创新和突破的勇气,勉励同学们未来以更鲜活的表达、更开阔的国际视野,“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读懂中国故事”。闵捷在点评环节高度评价了实验班的实践成果。他指出,同学们完整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