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大学传媒学院
2023-11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央一声号召——“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迅速集结起全国力量,大批工矿企业、科研院所迁往三线,无数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数百万家庭背井离乡深入祖国西部腹地,投身到大山深处,谱写了一部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三线精神。7月12日至14日六盘水市7月12日至14日,贵州大学传媒学院“三线火种”社会实践队前往六盘水市,围绕三线建设和三线精神传承,开展为期3天的调研工作。实践中,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调研,深入了解三线建设的伟大历程和三线建设者艰苦创业的过往。探索“三线建设“精神7月12日、7月13日上午六盘水市三线促进会办公室;六盘水日报社7月12日,“三线火种”社会实践队来到六盘水市三线促进会的办公室(非营利性社会公益团体),采访了三线促进会的余丽娜会长、缪咏梅副会长、何维江秘书长、郭昆监事长等成员。采访中,余丽娜会长表示,当年父辈的战天斗地的创业历程和默默奉献的家国情怀是“三线二代”修身传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也用实际行动参与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中,不遗余力地践行和弘扬三线精神,对父辈精神的致敬和传承,早已超越血脉。
2023-10
重走峥嵘岁月 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峥嵘三线、赓续红色精神,贵州大学传媒学院“三线火种”实践队7月19日来到成都,对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原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三线建设的见证者王春才老人进行访谈。先锋人物采访过程中,88岁王春才老人深情地说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他以歌咏党恩、感党情,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见证着他对革命历史的念念不忘。一曲唱毕,走进三线元老的内屋,旧相片贴满了四周的墙壁,历史资料堆满了每个角落。回溯至1955年,年仅20岁的他响应国家号召,从扬州工专建筑专业毕业后便投身到大西南三线建设火热中。作为建厂的年轻骨干,他和三线建设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将青春献给国家建设事业,峥嵘岁月见证着王春才对三线建设的深情厚意。王春才老人表示,“大三线地区是从战略角度在地理位置上的划分,是相对于当时一线(沿海)、二线(中部)而言的。国家在三线布置重大项目,使国家的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有利于备战。”睡毛毡房、吃灰尘饭、洗河沟水”。昔日艰苦创业的画面在王老的深情的讲述中徐徐展开。凭借奉献与奋斗的精神内核,三线建设者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创造出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